搜索此博客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2)


“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苦劳碌?贪婪、野心和对财富、权力及名望的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正如艾萨克·牛顿对宇宙的物质世界有所洞察一样,苏格兰人亚当·斯密(1723-1790年)窥见了经济学人文世界的真谛。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回答了他所提出的上述问题,解释了自利的动机如何以一种奇迹般的方式润滑了经济机器,从而形成了自我调整的自然秩序。斯密坚信人类的辛苦劳碌可以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消费是所有生产的惟一的终点和目的。”

斯密是第一个倡导经济增长的人。工业革命之初,他指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在一个著名的例子中,他描述了一家大头针工厂的专业化生产:“一个人抽出钢丝,另一个人把它拉直,第三个人再把它切断,”依此类推。这种程序使得10个人一天内可以制造48000枚大头针,而如果“所有人都单独工作,则每个人一天都无法生产出20枚,甚至可能连一枚大头针也生产不出来”。斯密认为这种劳动分工的结果是“普遍的丰裕,连最底层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恩惠。”今天,假如斯密能够重新回到我们身边,那么他会对两个多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成就有何感想呢?

斯密用几百页的篇幅抨击了政府数不胜数的干预蠢举。不妨回顾一下17世纪那些试图改进其产业的纺织业行会的会长。当时城镇行会规定:“如果纺织者想要按照自己发明的方法织布,则应该首先取得行会中四位最年长的商人和四位最年长的纺织者的同意;其次还要经过城镇法官的准许,才可以使用一定数量和一定长度的纱线。”斯密辩驳说,这类约束——无论是由政府规定还是由垄断者提出,也无论是关于生产还是关于对外贸易——都会限制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行,并最终损害工人和消费者的利益。

以上这些观点并非意味着斯密是上述组织的辩护者。他对于任何固有的权力都持不信任态度,无论是私人垄断,还是公众独裁。他所关心的是普通大众的福利。但是,正像许多伟大的经济学家一样,他从自己的研究中认识到,通向浪费的路往往都是由善良的动机铺设而成的。

总而言之,亚当·斯密关于具有自律性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是他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千古不朽的贡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